首页 >> 财会金融
银行从业资格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专业科目指导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银行从业资格 >> 专业科目指导(银行从业资格)
站内搜索:

2014银行初级资格《公司信贷》章节辅导第十二章1
作者:城市网 来源:www.ceoba.com 更新日期:2014-8-14

  第十二章 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

  本章知识框架图:

  

  第一节 贷款风险分类概述

  一、贷款分类的含义和标准(★★★★★)

  (一)贷款分类的含义

  贷款分类是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定期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的结果分析归类的过程。

  从表面上看,贷款分类就是把贷款按照风险程度划分为不同档次。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的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银行监管官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必须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熟练掌握贷款分类的标准,才能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进行正确分类。应特别重视贷款分类的过程,在对一笔贷款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使用专门的工具,收集全部有意义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贷款质量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这个过程包含着大量的有用信息,也最能反映商业银行的信用文化和信贷管理水平。

  (二)贷款分类的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5月开始试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并在2001年12月修订后正式发布。指导原则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亦称“五级分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我国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有一条核心的内容,即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在市场约束和法制健全的情况下,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几乎是唯一重要的因素。美国的贷款分类标准就反映了这一点。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有些贷款人明明有能力还款,却偏偏赖账不还,而银行又无法通过法律程序迅速地保全资产,因此往往还款意愿也能够影响还款可能性。但是究其实质,还款能力还是占主导地位。这种差异,通过比较中美两国贷款分类的核心定义可以看出来,见表12—1。

  

  资料来源:IMF(1997):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2001年12月。

  二、贷款分类的意义(★)

  贷款风险分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它对于加强银行业监管和不良贷款处置、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贷款分类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

  商业银行要在风险中生存发展就必须稳健经营,而稳健经营的前提就是要化解已经发生的贷款风险,并且及时识破和弥补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即内在风险。合理的贷款分类方法,是银行稳健经营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贷款风险分类不仅能帮助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而且有助于发现信贷管理、内部控制和信用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银行改善信贷管理水平。

  (二)贷款分类是金融审慎监管的需要

  审慎监管是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要职责,而金融监管的主要形式包括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两种。金融监管当局必须有能力通过非现场体系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进行连续监控,并通过现场检查,独立地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作出评估。但是,无论是现场监管还是非现场监管,都离不开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同时,监管当局还有必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程序、管理和控制作出评价,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分类制度、程序、控制,以及贷款分类的结果是否连续可靠作出评价。没有贷款风险分类,金融监管当局的并表监管、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的监控等都将失去基础。

  (三)贷款分类是利用外部审计师辅助金融监管的需要

  外部审计师是帮助银行防范金融风险不可缺少的力量。对于申请上市的银行来说,证券监管当局规定必须由其认可的审计机构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作出审计,并按照审慎会计准则和五级分类的标准,披露不良资产、准备金和资金充足状况。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贷款分类方法,有助于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审计的质量。

  (四)贷款分类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和银行重组的需要

  对于商业银行拍卖或批量出售的不良资产,潜在的投资者需要作出尽职调查,即对资产质量作出评估后才能作出投资决策。当一家金融机构出现了问题,需要对其重组的时候,潜在的投资者首先需要了解银行的净值。为此也要对被重组银行进行尽职调查。所有这些都需要贷款分类的理念、标准和方法。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为不良资产评估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银行从业资格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