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试题库 | 行政能力测验 | 时政申论 | 面试 | 专业笔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时政申论
站内搜索: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技巧:为面孔负责
作者:城市网 来源:总裁世界 更新日期:2014-12-24

  美国总统林肯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 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各位国考面试的考生,虽然你们还没有四十岁,但是你们未来要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同样要为自己的面孔负责。所谓 “面孔”可不单指你的长相容貌,它是你个人气质修养的体现,表现在面试过程中,就是你的礼仪举止。国考面试有严格的考评标准,“举止仪表”是其中重要的一 项测查项目,不排除你可能就因为举止礼仪的不恰当而遭遇不必要的减分。专家分面试的着装、举止和眼神三个部分,给广大考生详细解读如何把握面试过 程中的礼仪举止。

  一、面试的着装——大方得体

  很多考生都被“面试穿什么”所困扰,面试专家给大家的建议是,正式中不失个性,总体符合大方得体的要求即可。男生最好的选择自然是一套利落的西装,考生不需要追求它是否高档名贵,只要颜色、款式、大小符合自身情况即可,有条件的考生可以佩戴一条领带,这能让整体着装增色不少。女生的选择就更多了,不建议女生都穿清一色的白衬衣黑西裤,颜色、款式多样的职业装都是可以的,只要能让自己显得清新靓丽,都可以大胆选择。建议女生化点淡妆去参加面试,一来可以显得庄重,二来能让考生看起来更加精神、漂亮。当然,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着装的选择和妆容的修饰上都要把握好度,始终要记得自己是一名国家公务员,干净、简单、大方是最基本的要求,千万不可为追求高回头率而把自己打扮得不伦不类。

  二、面试的举止——礼貌从容

  整个面试过程中,关于礼仪举止的把握,我们给考生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凡是多请示,多致谢。很多考生一进考场就特别急,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套路行事。事实上,面试过程中考官会跟考生保持交流,考生在做任何行动前务必先听考官的指示,如遇到任何问题,可礼貌地向主考官询问,谨言慎行总是没错的。另外,考生一旦得到考官的回应或帮助,应礼貌地说“谢谢”,“逢请必谢”是考生应该牢记的原则。第二,从容不迫应对考场突发情况。很多考生都是第一次接受国考面试,对考场环境不熟悉,遭遇意想不到的情况是很有可能的,比如题签掉到地上、笔芯突然没水等。面对这种情况考生一定不要慌,从容不迫地应对即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考生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这些突发状况影响到自己的分数,良好地应急应变能力反而能够给考官留下不错的印象,说不定这恰恰给考生带来了好运。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考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一旦进入考场,行为举止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在面试的高压环境下,考生很难克服紧张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中公教育面试专家给各位考生的建议是,多进行模拟练习,以提前适应考场的环境,避免在面试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三、眼神交流——自然谦和,不卑不亢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细微的眼神变化都可能暴露考生内心的想法。有的考生眼睛里透出来的是自信、青春,瞬间就能征服考官;而有的考生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底气不足、自我怀疑,考官不可能相信你。到底应该如何去把握面试过程中的眼神交流?建议大家,一定要始终保持眼神交流。面试是考官与考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不论是进门的那一刻,还是答题过程中,都一定要通过眼神保持这种交流感。保持交流并不是盯着考官看,像平时与友人聊天一样保持适度的眼神交流即可。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宜始终盯着考官的眼睛,看考官眼睛以上的三角区和以下的三角区是最礼貌的交流方式。另外,也不宜只和固定的考官交流,考生应该照顾到在场的所有考官,尤其是那些给与你关注的考官,考生应该予以回应。

  很多考生可能会有疑问,认为自己在面试过程中没有心思注意到这些,或者由于太紧张,很难表现出理想的状态。专家告诉各位考生,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前练习,掌握再多的技巧都不如进行实际的操作来的有用,考生们行动起来吧!


国家公务员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班
课程名程 教师 课时 试听 购买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蔡金龙 8 试听 150元
申论(省级以上) 钟君 4 试听 100元
申论(市以下) 钟君 4 试听 100元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辅导方案,点击进入
国家公务员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