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路上的中国,正是发展路上中国的缩影。用发展的眼光打量春运,我们能够看见的不仅有问题和困难,还有方向和希望
中国春运,似乎已经成为“回家难”的代名词。翻开近期的报纸和杂志,随处可见的是旅客们各种“人在囧途”的艰难表情;打开新闻网站和微博,各种抢票攻略、春运“神器”备受追捧。年年春运年年难,至少从短期来看,动辄牵涉数十亿人次异地迁徙的春运,仍将是每年春节前后一个举国关注的老大难问题。
难归难,但实事求是地说,近些年的春运,其实已经慢慢不再像以前那样“面目狰狞”了。最典型的例子是,铁路先后六次大提速以及高铁通车,让我们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动辄要在火车上煎熬几十个小时;还有几年前饱受诟病的春运浮动票价,实际上是涨价,也已经被取消了。
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试着以发展的眼光重新打量春运,不再局限于将春运当作一个交通问题,或许对这个“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会有一些新认识。
用发展的眼光打量春运,我们可以发现,春运中的“中国速度”,其实是中国整体发展形势的一种表征。从1991年到2013年,中国春运客流量已从8.5亿人次,飙升至34.07亿人次,而且仍在逐年递增。与如此庞大的出行需求相匹配的,是中国发展交通运能的超级速度——截至目前,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高铁里程全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二,民航市场全球增长最快。
铁路公路民航等事业迅猛发展,是满足民众出行需求的必需,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后的必然选择。毋庸赘言的是,解决出行问题是最基础的民生投入,无论是速度的不断刷新,还是技术的更新换代,都离不开中国总体实力的不断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打量春运,我们可以发现,春运的核心问题,其实正是转型期中国关键议题的典型映射。春运问题不仅是一个交通问题,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异地迁徙潮,关键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鸿沟和地域发展失衡的现实,让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不得不离开本乡本土谋求发展,而森严的户籍壁垒、昂贵的房价物价成本,让他们很难在城市立足扎根。
由此可知,求解春运难题,思路不能局限于交通领域,举措也不能止于增加运力和调配运能。必须将春运问题融入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中,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找到对症的良方。如果不能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户籍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拿出行之有效的举措,春运问题难以“治本”。
用发展的眼光打量春运,我们还可以发现,公众的吐槽其实也是求解春运难题的正能量。每年春运,从买票太难到乘车太挤,从购票流程不合理到列车服务有待改进,各种抱怨不绝于耳,春运简直成了“春怨”。然而,无论是相关职能部门还是铁路工作者,对此都应多一份理解。没有谁会故意给春运“找茬”,抱怨是因为春运不尽如人意之处还很多,而公众的抱怨其实是最真实的民意反馈,是各方改进工作的指南。
事实上,诸如网络购票系统登录难、退票手续费偏高等问题,能够得到改进和解决,正是铁路部门善待公众吐槽的结果。春运是个集合概念,春运难题是由一个个具体而细微的问题组成的。职能部门越是能认真聆听乘客的意见和建议,越是能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和诉求,才越能更有针对性地将春运问题各个击破,春运离“和谐”也就越能更近一步。
春运路上的中国,正是发展路上的中国的缩影。用发展的眼光重新打量春运,我们能够看见的不仅有问题和困难,还有方向和希望。虽然春运不见得会像某些媒体所说的那样,“成为我们这代人独有的美好回忆”,但可以预期的是,这个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问题,最终会在中国整体发展的框架中逐步得到缓解和解决。